第一百七十六节 中央和地方(二)
“比筛子好看点。”刘翔望着十几份模拟结果的地图,摇了摇头。这些地图都是模拟了最有可能被出售的土地后形成的推演结果,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千疮百孔”,琼山县的可用耕地示意图上这里一个小块、那里一个不规则图形,看着有如一幅后现代的“艺术作品”。每个图下面还列着土地统计信息。包括土地所有权状况、经营状况、田地类型、主要种植作物、平均亩产量等数据。
由于现在无法做到对土地的土壤成分进行详细调查,所以每个地块都用历年产量和勘测人员的个人感官进行了简单的综合评级:分为贫瘠、低产、中产、高产四个等级。而推演结果显示可能向澳洲人出售的土地中,低产田占了很大一部分。
很显然,地主和富农倾向于把最好的土地留给在手中,由自己或者长工来直接耕种,而把较差的或者种植费力的土地佃种出去。就算在出售土地的时候显然劣地低产田也是他们优先出售的对象。
至于那些小块土地的所有者,大多数是依靠开荒得到的土地,他们因为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土地大多是水利配套不全的“望天田”,施肥偏少,土地状况普遍不好。他们就算出售自己的土地,农委会也得花很大的投入进行改造。
显然,就算执委会的意见得到了贯彻,难民们也配合的交出了自己的土地,农委会也只能得到许多分散在全县各地的小块田地。这些零星散布的土地对大农场根本就于事无补――光把这些土地整合起来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夺走了那么多无产者劳工,然后给地方上留下这样的一个烂摊子!简直是想当然!”刘翔看着推演结果,心情愈发的不好了,“这样怎么搞建设!光为了那个什么大农场计划,我要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土地凑到一块,得花多少心思!”
临高政权的第一次中央与地方矛盾就这样诞生了。
大农场当然不错,刘翔打心眼里不喜欢百衲衣一般的小农土地,在他看来这是对土地、劳动力的极大浪费,是低效的代名词。他同样热衷于农业的集约化生产。
尽管如此,刘翔还是相对修正主义的。什么历史阶段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这是他的一贯主张。
“集约化不等于集体化,不等于必须集中土地,”他嘀咕着,“教条主义害死人。”
刘翔认为,类似琼山这样小农、小地主较多的地方,完全可以采用类似雷州的模式,即日本式的“农合”体制,组织生产合作社,用经济和技术的手段来引导土地所有者进行转化,而不是急不可耐的要革了小农经济的命。
他想了很久,决定就此问题写几篇文章来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自从到了琼山之后,因为琼山不能连接临高的bbs,他已经很久没有登陆上去参与政策讨论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这上面的讨论一无所知。为了确保所有的外派元老都能及时的掌握元老院的动态,在钱水廷的动议下:办公厅每周都根据bbs上的资料和元老院讨论的内容编撰《每周动态》,发送到外派元老的手中,同时发送的还是由文宣部编撰的理论杂志《启明星》月刊。
刘翔关照郭灵儿把最近几期的《每周动态》、《启明星》和临高时报的内部版都拿来――他很久没看这些“内部资料”了。写文章和写论文一样,必须要有翔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资料。另外,他还需要靠这些资料来掌握目前元老院内的思想动向。
“你把这些材料先过一过,把所有关于农业、土地政策的文章的题目和页码用红笔圈出来,再标注好页码。”他向郭灵儿发出指示。
在郭灵儿为他搜集资料的时候,他先将电脑里的社会调查资料进行了一番检索和计算,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检索完数据,查看了相关资料之后,郭灵儿已经把所有他指定内容的材料全部用红笔圈了出来,他仔细的阅读起来。
土地问题,农业和产业发展一直是元老讨论的热点,他读田九九的一篇关于临高水资源利用、污染和治理方面的文章,觉得很有启发。接着又看到了海林的署名文章《木材不是廉价代用品!》。
“嗯,嗯,果然是有门路的。”他立刻有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