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文学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元辅 > 第283章 正国本(五十)钱去哪儿了

第283章 正国本(五十)钱去哪儿了(1 / 2)

高务实在对明朝财政的看法上和后世主流观点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非常肯定明朝是“藏富于民”了——只不过明朝这个藏富于民不是朝廷主观意志上想藏,而是这个朝廷的最高统治者被忽悠瘸了,被动的藏富于民了,而且藏得十分严重,十分夸张。

严重也好,夸张也罢,用这样的词必然需要一个对比,但此时鞑清并不存在,况且鞑清是一个少数统治多数的畸形政权,有些方面不具备可比性,所以那就还是得拿前一个汉人王朝来做比才显得公平一些。

宋朝和明朝有一点毫无疑问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俩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这虽然看似一句废话,但是很重要,后面要说。

对于国家的掌控力上,宋朝比明朝稍微强一点,无论户籍人口还是在册田亩数量都比明朝多,而且宋朝虽然养的官员看起来远多于明朝,但其实寄生于国家之上的特权阶层反而还少一点,所以宋朝在财政层面能挖的潜力更大。

在外部局势上,明朝的情况则要比宋朝好一点,它除极少数时代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大敌。

毕竟蒙古人自己都分裂了,力量非常不集中,对明朝造成的边患其实有限,真的就只能算是“边”患——所以当初俺答汗打进关内、逼近京师的时候,明廷才会那么惊讶与紧张,而其边臣、镇帅们也才会搞出那么多花式作死的名堂来。

为什么啊?因为大家实在是都没料到,前些年还奄奄一息的右翼蒙古在换了个汗王之后居然还真能诈尸。

所以,别看大明边疆时不时发生点战争,但其实规模都很小,万历以前的大明对外战争花费总体是较少的。而如果以当前高务实这近三十年折腾之后的情况来看,在日本、朝鲜、东南亚市场全面开发之后,大明能获取的外部资源也更多,如今的总体经济实力肯定不比宋朝差了。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在一个基础仍然是农业国的时代,朝廷的收入主要靠挖存量,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前,如今所谓的工业归根结底只能算手工业,而手工业真正直接创造的社会财富和工业革命之后由机器工业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这两者根本不能等量齐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用多解释吧,机器工厂替代手工工场,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由于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化石能源的利用让人类的生产力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可惜的是,虽然高务实老早就把蒸汽机的原理传授出去了,但京华直到现在还是没把蒸汽机玩明白,所以他对于后世有段时间总把蒸汽机的大规模运用说得仿佛就靠瓦特灵光一现就完成了科技升级非常生气——人家瓦特明明只是改良,没有瓦特之前那些人扎下的基础,这蒸汽机哪有那么好搞啊?

总之,现在这个时代除了极少数国家靠抢劫打草谷或者坐地挖金银矿为生之外,大部分国家都还是得依靠榨取国内资源来维持。在这一点上,别说大明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有一个算一个,恐怕都不如宋朝有本事。

换句话说,只有宋朝才能稍微从有钱人手里拿走一点点利益,而其他朝代基本就都呵呵了。当然,在挖存量这个问题上,明朝的水平整体来看还算中等,门阀时代的东汉和隋唐可能才是真正的重灾区,这个暂时不提。

还是对比宋明两朝,举几个例子体会一下。

比如说盐税。北宋时,盐城、泰州一代的盐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有数据说淮盐一年产量为90万引多一点,这样估计当时全国的盐产量大致在200万引左右。

一引就是116.5宋斤(注:这是据《宋史·通货志》记载,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折合149市斤。这样,北宋一年的盐产量大约是3亿斤。

宋朝朝廷把盐引卖给盐商,一引6贯钱,因为总共是200万引,所以得盐税1200万贯每年。已知北宋盐税峰值高达1300万贯,比这个理论值还高一点,可见北宋盐税征收还是比较靠谱的。

那么明朝的盐产量如何呢?按大明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

可见,大明每年盐产量是6亿斤,当时一斤折合后世596克,总量相当于后世的6.72亿斤,考虑到明朝实际人口比北宋增加了约一倍,那么盐产量也增加一倍,倒是正好吻合。

既然人口和产量等比差不多,那就看看最终收入吧。大明朝廷的盐税收入是:每引得银6两6钱4分,应得白银1328万两白银,但……实际上即便最多时,居然也只有250万两白银。

即,明朝明明生产了北宋两倍左右的盐,结果盐税收入却只有北宋的五分之一。两相比较,就盐这一个单项上,宋朝和明朝如果是生产同样多的盐,那么宋朝因此获得的财政收入差不多是明朝的十倍!

哦,顺便还得一说,北宋一斤盐零售价格大约在120文,明朝一斤盐很多时候是三钱白银,折合360文钱。

真是妙啊,在明朝实际收得的盐税只有宋朝等比十分之一的情况下,零售价反而是明朝比北宋高了三倍。

再说一个比较搞笑的事: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通常除了末代快完蛋时候刮地剥皮特别狠之外,其他和平年代的赋税,往往都会随着国家发展、人民富裕的同时大幅度减少,而这一条只有宋朝例外。

宋朝赋税是怎么个涨法这里篇幅所限就不介绍了,反正两宋三百年,几乎每隔几十年就能涨它一波,理由五花八门,总之就是涨涨涨,只能涨不能跌。

而其他朝代,比如以明代为例,洪武二十六年征粮2800万石,布匹120万匹,丝绢30万斤,钱钞钞766万贯,军屯两千万石,加上其他乱七八糟的实物税汇总加一块儿,怎么着也有七八千万贯的赋税了,和北宋中期差不多。

结果呢,到了弘治年间,天下征粮米1956万石,麦677万石,丝36700斤,布115万匹,钞8842万贯,杂课钞7300万贯,军屯粮食293万石……除了大明宝钞变多了之外,其他各项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比如军屯只有洪武年的七分之一,丝是十分之一,总体赋税只及得上洪武朝的三分之二。你以为这就很惨了?不不不,这还算好的,因为又过了几十年,军屯干脆没有了,毛……不是,稻草都不剩一根。而等到嘉靖朝时候,已经只剩下弘治朝的三分之二,连洪武朝的一半都不到了。

你看,什么叫藏富于民,什么叫国贫民富?大明朝威武啊。

最新小说: 三国:我真的只想找死啊 抗日之大国崛起 争雄十六国 隋朝的棋局 大明铁血首辅 崇祯本纪 大清要完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我不是袁术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