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这条主街的宽度在120米以上。宋代被百姓逐渐侵占空间,最窄处只剩下90米。
而且时宽时窄、犬牙交错、歪歪扭扭,街道两边全是违章建筑,甚至还有穷人搭建树屋。
哪里有半点御街的样子?
这可是皇城延伸出来的主干道!
得知朱铭要迁都,白崇彦赶紧整顿此街,好歹把街道变得宽窄一致了。但依旧无法恢复唐朝时的宽度,最终恒定为110米的样子。
除了这条主干道,白崇彦没有再整顿其他街道,因为他当时还有更重要的工作——疏浚洛水和伊水。
这两条河从洛阳穿城而过,而且接通黄河。
由于淤塞严重,曾在元丰年间发大水,淹死城内上千居民。
除了水灾,还影响航运。
北宋元丰年间大力疏浚过一次,还修筑河堤用于防洪。但这些年又淤堵严重,必须好好疏浚才能迁都。
除了摊丁入亩,白崇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疏浚河道上。
现在的洛阳依旧显得混乱不堪,尤其是那些树屋太碍眼。别说亲眼去看,朱铭一想起来就觉得离谱,堂堂大明首都还特么有树屋?
……
朱国祥站在皇城墙上,用望远镜四处观察。
整座洛阳城,已经变成一片大工地。
宫城之内,划出一块区域正在建东宫。
东华门外的几个坊厢,正在拆迁修建太学。迁走的市民和商户,安置在附近毁寺留下的空地,那些空地也在拆迁建设当中。
还有各处大街小巷,到处都在拆违章建筑。
一些胡乱搭建的窝棚和树屋,也在陆陆续续拆除。相关的穷困百姓,被安置去西南城区的西南端,那里迁走许多坟墓一直空着。
官府补偿一些钱财,足够穷人建成夯土茅草屋。
现在洛阳变成首都,肯定发展速度很快,穷苦百姓努力点也能攒钱。或许几年之后,他们积攒的钱财,就能把茅草屋改为瓦房了。
尤其是这段时间,全城都在大搞建设,穷人根本不愁找活干。
许多被拆了违建房屋的穷苦市民,直接搬到以前的坟地搭窝棚。他们不急着给自己修茅草屋,而是受雇于其他工地做小工,赶紧趁着这股建设风潮赚点血汗钱。
这些日子,朱国祥还去视察了郊外。
开封郊区跟城市发展配套成熟,有专门种粮食的,有专门种蔬果的,有专门搞养殖的……洛阳这边还得规划,否则自由发展太慢太乱了。
朱国祥四处派出劝农官,走访了金谷乡、平乐乡、贤相乡等八个乡、数十村落。
根据当地的土壤、水系、交通等等情况,大略划分未来的发展方向。接着又召集里长、行商谈话,让他们今后磋商协作,尽快把基本生活物资供给体系搭建起来。
“这段时间累得够呛吧?”朱铭走到老爹身后。
朱国祥说:“还好。我只亲自走访了几个村,剩下的都是劝农官在跑。”
朱铭说道:“等今年忙完,洛阳也该有个样子了。白崇彦其实干得不错,把两条河都疏浚得极好,帮朝廷解决了首都水患和漕运问题。”
“唉,洛阳毕竟是宋朝的西京,居然发展成这幅鬼样子。”朱国祥忍不住叹息。
朱铭笑道:“如果不看西南城区,洛阳还是很富庶繁华的。”
朱国祥没好气道:“怎么可能看不到?出了皇城正门就是西南城区!”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皇城正门之外,只有靠河的几座坊还算富裕。
剩下的全他妈是贫民窟!
这让大明朝廷的面子往哪儿搁?
洛阳是北宋那些宗亲外戚、退休大臣、勋贵世家们的后花园,中央朝廷懒得管,地方官府管不了,整个城市逐渐变得极为畸形。
富裕的城区,堪比开封。
贫穷的城区,还不如偏远小县城。
尤其是元祐党锢之后,洛阳贵族们集体失势,连带着整座城市消费降级,底层穷人的日子就更加艰难。
不狠狠惩治那些洛阳大族,重新分配土地、房产等资源,这座城市别想正常发展。
朱铭遥望南边那些街道民房:“五年之内,西南城区必能繁华,至少要全部变成大瓦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