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曲是一种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
巴洛克时期的组曲由一些带有强烈舞蹈风格的小曲组合而成,并在一个调上按顺序演奏完成,这种传统模式后来便成了巴洛克时期组曲特有的结构。
弹过钢琴的人一定对于阿勒芒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加伏特舞曲、吉格舞曲等等这些字眼并不陌生。
巴赫所生活的时代,这些小曲就已经非常出名了。
如今这些小区也常出现在各类钢琴钢材之中,作为学习钢琴必了解的经典曲目。
巴赫的英国组曲一共有六部,其中第三部g小调由其丰富的装饰与轻快优美的曲调被大众所喜爱,也最为出名。
当时宋康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应了x老板的邀约,对这首经典作品进行了一次谨慎的三重奏改编。
这对于宋康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纵观六部分,其实谱面并不复杂。
原版作品一共分为六部分,按照前后顺序的出现分别为,前奏曲、阿勒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加沃特舞曲、吉格舞曲。
六首舞曲全部跟g的小三和弦有关,换句话说,这六部分都是在g小三和弦上面发展出来的。
前奏曲一开始的几个音符是它的原味和弦。
阿勒曼德舞曲一开始是它的倒影。
库朗特等舞曲的旋律框架是它的转位。
萨拉班德舞曲的骨干音则是它的移位。
加伏特舞曲是它的逆行倒影。
吉格直接把前奏曲的旋律轮廓音阶化。
每一个舞曲都紧紧围绕着g小三和弦,这看似简单的背后,实则蕴藏着无数的玄机。
宋康仅仅在肢解这一环节就花费了三天的时间。
而整个改编过程中,他还要考虑到每个声部的演奏者。
最终花费了一周的时间,他才将这首作品的改编初稿完成。
同样地,对于孩子们,这部作品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一部唐小星。
二部原本是刘子谦弹,后来由刘子涵来担任演奏。
三部卢瀚文。
在排练过程中,孩子们也吃了相当大的苦。
为了照顾弹奏二三部孩子的水平,宋康不得不在排练过程中一边排,一边继续修改。
孩子们就在反复修改中不停地练,不停地改。
不然刘子涵和卢瀚文二人或许也不会在得知演出被调换场次之后产生那么大的情绪。
尽管他俩不是这首重奏作品的主角。
就如此刻大家听到的独奏部分,从前奏曲开始,由唐小星率先独自开篇。
唐小星需要在前奏曲中建立速度框架与音乐性格的基调,为另外两人的进入做好前期的铺垫。
“噹-”
又是一枚以重音音头开始的起句,唐小星双手用精妙的控制将前奏需要的自然流畅演绎,绵延不绝的气感间时而出现点滴的伤感情调,为音乐带入了一种感人的魅力。
每三个音递进的力度让音量壁垒越发密厚绵实,就在音乐能量蓄积到临界点那一刻,刘子涵双手落下。
新加入声部让音乐递进的层次总横向发展为纵向,刘子涵的二部有力而不失跳跃,她的琴声如跳动的颗粒一般没有片刻的间歇,踩着唐小星一部的温床,向上一跃,组曲瞬时来到了第二部分。
老查理为两个孩子在此处的精妙配合与改编者的构思点赞。
音乐一来到阿勒曼德舞曲,只见卢瀚文左手先打出一个小颤音,接着右手划出一条自上而下的旋律线条。
同一时间刘子涵保持节奏的平稳向前,唐小星音量逐渐降低,来到低音做持续的和弦输送。
三台钢琴六只手,看似分散各弹各的,实则在这一刻合三为一。
三条音乐线条牵绊在一起,拧成了一股极富歌唱的音乐形象。
卢瀚文沉稳的琶音带着一种前进的渴望,唐小星双手低声部如同在后方温暖地推进助力,刘子涵构建出一个节奏空间,让卢瀚文和唐小星的两个声部在其中交融,互相温暖彼此抚慰。
一时间,音乐美得让人沉醉。
马丁教授目光凝重,不时随着音乐摆动的头颅已经说明他完全沉浸到了眼前的音乐当中。
李安来不及惭愧,音乐一闪进入了第三部分。
库朗特舞曲如阳光透过银叶松的树梢下,雪地上的影子在倒影的世界独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