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比较有趣的影迷,写的影评也很有趣。
“看开头脑海中出现三个字“小畜生”!
看到结尾想说:“小畜生等你长大了就不会有人这么宠你了!”
然后哭了!哭的稀里哗啦的,因为我特么的那么一刻多么多么的想说,其实我也是这样的小畜生啊!
我父母离异,母亲要工作,所以暑假的时候总是把我放到外婆家,我也是各种调皮捣蛋,可以说是外婆陪着我长大,度过了最无助的童年,可是她陪我长大,我却不能陪她变老。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外婆走了,我甚至连外婆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回忆起过去的种种,我狠狠地给了自己几巴掌,然后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淌,那是最最最疼爱我的外婆啊!”
网络上有影评人也提到了这一点。
“《外婆的家》又一部狗导演的催泪弹,在电影里面看到了很多细节,有很多感慨。
第一次看全程是哭着过来的,心疼孤苦的仁慈的哑巴奶奶,唾骂可恶的外孙,并且很多时候想打死不孝的外孙。
可是我却忘了外孙只是个七岁的顽皮的城市孩子,当然不能以他只是个孩子来掩盖他的罪行,但在电影中,从前到后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的变化,他慢慢地懂得了外婆的好与爱,在其中成长,他慢慢地学会爱外婆,心疼外婆,并且在短暂的两个月相处后,离别时感到深深的不舍。
他教外婆写“我生病了”和“我想你了”,为的是让外婆在生病或者想他的时候寄信或者明信片给他,但外婆年迈,学习起来虽然很认真但也很不容易。
在一天的时间里根本学不会,孩子就哭了起来,说如果你想我了或者生病了就寄个空信给我,我看到了会赶来看你的,但在离别前的晚上,孩子把灯关了准备睡觉,却放心不下外婆又开了灯,在卡片上写上地址、画上图画,表示“我生病了”或者“我想你了”,在上车走之前,他把卡片给了外婆,没说一句话。
看到有人在影评区说是老人的受委屈隐忍成就了部分人口中的快乐的童年,而在这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老人对孩子深沉的爱,有些孩子懂事得早还好,有些孩子却懂事得晚,造就了“子欲养而亲不殆”,又是人生一悲哀。
我为什么刚开始对片中的孩子那么厌恶,那么心疼孱弱孤苦无依的外婆?
是因为外婆是一个孱弱贫穷的老婆婆,她生活清苦,头发花白,上身与下身呈将近九十度,走路也是拿着拐杖,而她的外孙刚来时不仅嫌弃她,在她的鞋子里尿尿,问她要钱买电池,她没钱给他,外孙就推了一把在水边洗衣服的外婆,外婆磕到石头上扶扶肩膀就过去了,也无力反击,外孙还在外婆家里翻箱倒柜找钱,趁外婆睡着把外婆头上固定头发的唯一的簪子取走,想换了钱买电池,打烂了外婆的白瓷缸,把外婆的鞋子丢了,外婆走石子山路去挑水时只能光着脚…
有一幕是外婆在外孙睡着后玩外孙的木制拼插玩具,一个没插对,但确实放进去了,每放进一个,外婆就得意地笑一下,这让我想起现代社会中的老人为了跟上孙子孙女的脚步,笨拙地学习现代通讯设备或者是其他孙子孙女喜欢的东西,只为了能与孙子孙女有更多的话题,有更多的相处,也有很多老人像电影的外婆一样凑巧类似以为自己对了会了,变得很开心。
外婆在捉了蟑螂以后打开窗,放飞,朝着天空凝视了一会,也许这时她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生命。(当然也许是过度解读!)
其实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外婆在外孙来之前,她的日子是如何过的?
我们通过电影篇幅不长的一些剧情可以看的出来,外婆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她并非没有朋友,她或许缺乏亲人的陪伴,但是却并不那么的孤独。
从小哲的妈妈会让他给外婆送苹果,外婆有自己的老姐妹,有村里的老头做朋友,等等,可以看的出来其实外婆她虽孱弱却也很顽强,人也十分地仁慈,看透了生死,有豁达观,友善邻里。
而外孙的到来,对于外婆来说,无疑是意外的惊喜,女儿那么多年没有回来,对于外婆而言,或许她心里一直惦记着,但是却从来没有回音,外孙的到来,对于外婆来说,她的晚年,其实是快乐的,这大概也是每个外婆们的令人心酸的幸福源泉吧?
所以无论小武如何做,如何恶作剧,如何“坏”,可是在外婆的眼里,在这么一个饱经风霜,已经满头白发的老人眼里,不过是为本来比较简单乏味的生活,增添了一点色彩而已。
其实老人们的要求真的不多,年轻的时候,总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当到了老,她们的要求渐渐变成了,能多陪一陪,能看到儿女孙女们幸福,她们就满足了。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为人父母总会严厉要求孩子,可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却总是溺爱的原因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