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人类是最擅长学习的物种,包含一切种族在内!
当然,这里面不包含那类以少统多的种族,因为一旦学习了先进文明,就是在为自己的种族挖掘坟墓。
所以,他们必然会极力压制主体民族,使国家越发走向愚昧与黑暗,这样才能维持他们的统治,以求长治久安。
闯军初次攻打开封时,部下贼兵虽众,却因缺少足够的精锐,而为张诚与城内守军配合之下,杀得大败亏输。
此后,李自成蛰伏在伏牛山中,除了大肆扩军练兵外,还对此前种种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对今后的路该如何走,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人建议下,李自成这一次自伏牛山中杀出后,便一改此前处处铲城的毁坏行为。
开始分遣官将镇守攻下来的各处城池,还设立将一些饥民编为营伍,分发田地,努力恢复生产,大有建立根基之势头。
同时,为了进一步鼓励生产,使人们传颂自己的声名,闯王更是喊出“三年不纳粮”的口号!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不论豫东豫西,又或是豫南豫北,整个河南大地上,到处都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鼓动着河南的饥民日夜盼望闯王到来,破城杀官,开仓放粮。
这些民谣传播极为迅速,其杀伤力也是极大的,甚至比十数万贼兵还有过之,正是这些民谣,使得“闯王”的声名自此传遍天下,一时间从者如云,也成为了大明王朝毁灭的催命符!
不过,永宁伯张诚却对此嗤之以鼻:“李贼三年不纳粮?是想饿死自己吗!”
“闯王”的名声大显之后,各地饥民纷纷前来归附,其麾下贼兵大军也在以极其迅猛的速度扩充,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人马出动。
不纳粮?
如此庞大的人马队伍,他们吃什么呢?
闯王麾下数十、上百万大军,他又拿什么来赏赐作战有功的将士们呢?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直接——“抢大户”!
明末这一时期,虽然饥民遍野,尤其河南各地更甚,几乎都到了易子而食之惨状,但也同样不缺少肥得流油的大户。
只不过这些大户多以家族的形式存在,他们往往在险要之地深沟高垒,结成一座座硬寨,内中建有众多仓廪存放大量的粮谷,更有数百、上千的丁壮守卫。
莫说是普通饥民,就是人数略少的贼寇都无法攻破,而遇到大股贼寇过境之时,他们往往会奉献一些粮谷,以求破财免灾。
而大股的流贼也很少攻打这些深沟高垒的村寨,因为他们守护的是自己的口粮,所以往往都会以命相搏,就算攻打下来也是得不偿失。
可现在闯王奉行“三年不纳粮”政策,每次攻破州府县城后,更是打开官仓放粮给城中饥民百姓,以求扩大自己的声名。
如此虽能收买许许多多底层饥民之心,但大军吃粮也就成了问题,所以城中那些家有余粮的乡绅富商便成了李闯大军的粮谷供应商,还是完全免费的那种。
可以说那些富有的“大户”们才是闯王钱粮的真正来源!
闯王的贼军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查抄城中大户的不义之财,这种做法对于饥民百姓来说自然是好事。
因为,凡是被闯王盯上的所谓“大户”,没有一个不是靠着压榨百姓而富裕起来的,闯王贼军查抄了他们世代积累起来的财富,也自然就能做到不用饥民们再“纳粮”了。
这种作派,前期固然很是得力,因为有许多的大户供他们劫掠,可大户也会越抢越少,直到最后占据天下时,却已无大户可抢,那又如何?
而天下的饥民百姓们却已习惯了“不纳粮”,这时若再向他们抽丁征粮,瞬间就会从恩人而彻底演变成刻骨的仇人。
“升米恩,斗米仇。”古之名言自有其理。
自古以来,天下百姓垦荒种地,交粮纳税,实乃天经地义之事,更是基层政权组成的重要功能之一。
李自成固然是个打了老鼻子仗的主,在战术上还是非常高明的,可在战略层面上却太过短视。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后世也有许多人戏称闯王李自成为嫁衣王,并不是毫无道理!
当然,李自成此刻喊出的“不纳粮”口号,还是具有无比强大的煽动性,无数饥民奔走相告,更蜂拥加入贼军。
而其在豫省不断攻州占府,扩大地盘,同时大搞分田地吃大户之事,极得民心,即使官兵再来反攻时,饥民们也是拼命的抵抗,拼死守护自己分得的田地财产。
其实,在原本的历史上,闯王还真就靠着“不纳粮”而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最终却也因为“抢大户”的征粮做法,导致军心涣散,士无斗志,也因此迅速落败,最后更身死九宫山。
不过,这些在这个世界里还没有发生的所谓“历史”,即使闯王与他的谋士牛金星、宋献策等也无法预知。
大明崇祯十五年,正是清国崇德七年,这一年的二月初,盛京城里依旧十分寒冷,但更冷的还是人心。
围攻锦州之战,黄台吉为之谋画了长达一年之久,几乎倾尽全国的人力物力,更是对南面的朝鲜、北面的蒙古各部大肆搜刮,催逼他们既出粮又出人,更是出了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