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文学网 > 穿越小说 > 大唐天将军 > 第四百二十章 登基大典,变革的时代,李隆基与李适之

第四百二十章 登基大典,变革的时代,李隆基与李适之(2 / 2)

推荐阅读:

李瑄向李适之回答道。

可以有两个太后,就可以有两个太上皇。

太上皇,即皇帝的父亲。只是一个称谓,没有实权。

李瑄只要在太上皇前加尊号,就是两个太上皇。

他立禅位的李隆基为必然的,他是太子,不是异姓王。不能贬李隆基为王侯。

大唐以孝治天下,作为孝子,将生父立为太上皇也无可厚非。

封太上皇后,也可以接李适之到皇宫居住。

“陛下要多加考虑,朝野少一些争论也好。”

李适之劝说李瑄三思。

“父皇相信我,百姓只会称赞此事。”

李瑄握着李适之的手说道,让李适之不要多想。

“父皇今日我们小饮一杯。”

李适之还想说什么,却被李瑄打断,他拉着李适之到厅内小酌一杯。

当然,李瑄也不能尽情。

等晚上的时候,监礼官会将登基大典的流程告诉他。

还有临时剪裁的龙袍要试穿。

乾元元载,二月十二日。

在这万物复苏的明媚季节,这一日终将被载入史册。

虽然李瑄在昨日已经被称皇帝,但完成大典后算真正的名正言顺。

天还未亮,李瑄就带着妻儿到达太极宫。

晨曦降临,在文武百官到达太极宫时,朱雀大街上,无数百姓齐聚街头,以庆祝今日的登基大典。

许多文人拿出越来越成熟的大唐月报。

这是昨日飞马送至长安的大唐月报第五期。

记录一月的全国大事。

上千份报纸,今早一到长安,立刻销售一空。

百姓们围在一团,听文人们念报纸,十分期待最后的神话故事。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文人士子不会错过一期报纸。

他们认为把所有发行的报纸看完,比观看圣贤书更利于科举及第。

连商人们都很关注李瑄的登基。

有消息传出,李瑄登基为帝后,会着手废除划分商人等级的“市籍制”,使商人如良家子一样在官方的身份划定上,不受歧视。

千年的市籍制,重农抑商,使商人卑贱。

商人做梦都期待这一天到来。

只要市籍制被废除,哪怕商税重一点,他们都愿意。

太极宫,太极殿前。

祭坛连夜搭建,文武百官已准备就绪。

外国使节,毕恭毕敬。

十年时间,李瑄东征西讨,莫不臣服。

今是天将军将成为天可汗。

这是比太宗皇帝威名更胜的天可汗,谁会不畏威?

虽然登基大典并没有搞得富丽堂皇,但这简朴之中,透露出大气。

心目中神圣的男子,胜过任何壮丽。

辰时三刻。

“陛下至!”

李瑄穿着崭新龙袍、戴着冠冕,一脸严肃地走到高台上。

他身后宫女执五明扇跟随,侧翼有华盖,还有仪仗队。

气氛一瞬间变得庄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瑄身上。

“臣等拜见陛下!”

文武百官向李瑄拜道。

谁能想象,拥有无上丰功伟绩的李瑄,又一次开始他的传奇。

那穿着龙袍,威武的身躯,如天地间的唯一。

他一展袖袍,扬声喊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勋爵散官、外国使节,皆齐声呼应道。

“宣诏!”

接下来,开始宣读登基大典的诏书。

非宦官宣读,而是秘书监内一名声音洪亮的学士宣读诏书。

“华夏历三四五四年,乾元元载…”

诏书最先提到华夏历,在年号之前,使无数人好奇是什么意思。

颁布华夏历的事情,仅仅有大臣们知晓。

和普通的登基大典诏书不同。

诏书从李瑄的血脉开始,以李瑄的视角自述,从太宗皇帝嫡长子李承乾的曾孙,到李隆基的义子。

表达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然后又自从军开始立下的赫赫武功,如何使百夷心服口服,然后才回到继承皇帝后的感言。

“…荷乾坤之眷顾,蒙宗社之灵长。朕之先皇,圣德御宇,布仁风而化育万民,施善政而润泽四方。然天数有定,神器虚悬,肆予一人,恭承天序。

当此之际,朕感双肩之重,思守成之艰。必谨遵祖训,率由旧章,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进贤能而退不肖,崇节俭而戒奢靡。务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致吾大唐之隆盛,保斯民于安康…

新皇登基,改元乾元,天地刚建,万象更新。免天下郡县一年租、庸,以宽百姓之衣食,以苏民困;大赦天下,凡奸淫、杀人残人、劫掠者不赦,刑狱之中,察冤情而伸正义,慎刑罚而恤苍生。百官臣僚,当精忠报国,奉公守法,共辅朕躬,同臻郅治…

嗟呼!践祚伊始,矢志弥坚。愿上苍垂佑,祖宗庇荫,克绍鸿图,永延帝祚。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秘书监用一刻钟时间,宣读登基诏书。

“万岁!万岁!万岁!”

完毕后,文武百官大呼恭贺新皇。

这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李瑄使文武大臣充满憧憬与政治抱负。

这种催人上进的政治抱负,将化为国家前进的动力。

在场之中,除了少部分人,也只有李隆基的儿孙难为情。

李亨不服。

李俶不服。

他们认为是先皇压制自己的儿子,使他们这一脉没有在朝野获得威望。

使得李瑄有谋朝篡位的机会。

殊不知大势拍浪而来,根本无法阻挡李瑄登基。

李瑄在万岁的喝声中,持传国玉玺,在登基大典诏书上,盖上印章。

然后,李瑄踏上黄土,迈入祭坛,在鼓乐齐鸣中,进行祭天仪式。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李瑄这段时间一直喊天命,但他深知努力还要靠自己。

祭天是以独享祭祀天帝权力体现他的合法地位,也为向百姓展现“君权神授“的观念,维护皇权。

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大事。而祭祀的祭坛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建筑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但李瑄不想劳民伤财,只是把上次的祭坛架子,临时搭建一番。

“百官入太极殿!”

李瑄完成祭天仪式,亲自宣读祭天典文后,向太极殿而去。

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勋爵,有资格进入太极殿再拜,听新皇教诲。

大殿内,黼扆、蹑席、熏炉、香案等已经设好。

只是在帝座两旁,分别有一个临时座位。

李隆基和李适之大眼瞪小眼,坐在两旁。

李瑄在宫女拥护下进来时,李适之立马正神。

很明显,两人先前有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斗争。

李隆基被马嵬驿政变后第一次见李适之,他把李适之好一顿数落。

亏他这么信任李适之,为李承乾、李象迁移坟墓,陪葬昭陵。

竟养一个逆子,来篡夺他的皇位。

他把李适之数落地体无完肤,骂他居心叵测。

本来李适之不想和李隆基计较,但见李隆基没完没了,回怼几句,言其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宠信安禄山,使国家遭逢大难。他儿只是顺天应时,拯救黎庶。

这让李隆基觉得李适之翅膀硬了。

还有,李适之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难道李七郎敢不封他为太上皇吗?

见李瑄来,李隆基轻哼一声。

今天他是被强拉来的,很不开心。

李瑄入殿到台阶时,向李适之和李隆基一礼。然后踏上九层台阶,到达帝座前,平正坐下。

这是他第一次坐上传说中的“龙椅”。

李隆基眼睁睁地看着李瑄坐上昔日他的位置。

李适之抚摸胡须笑着。

“拜见陛下!”

不一会儿,文武百官尽数入太极殿,再拜李瑄。

此事,李瑄还没有封太上皇。即便李隆基坐在台上,也不必拜见。

在这太极宫正殿中,文武大臣只拜君。

“众卿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诸王公卿在监礼官的指引下落座。

他们也奇李适之和李隆基。

“改元乾元,立意深刻,这是变革的时代,万象之气,唯有变革,才能富民。”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自古武功之盛,不过图有虚名,真正的盛世,则是百姓丰衣足食,公平公正。大唐的武功威名远扬,但国家内部千疮百孔,朕羞愧之!”

“朕在天宝六载时,担任宰相、吏部尚书。变革失败,终为朕之遗憾。数载以来,朕痛定思痛,总结前因后果,此方重来,必推行新政到底,希望诸卿与朕一起披荆斩棘,君臣一心,流芳青史…”

李瑄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变革的时代,让文武大臣有所准备。

朝堂上,想升迁只有一个声音。

变革派!

即便是失败,也是变革派的失败。

功过自有后人评定!

而保守派的出现,只会浪费李瑄的时间,加剧内斗。

谁敢阻挠变法,会被李瑄调出雄职。严重者,会勒令其回家养老。

“臣等愿倾力辅佐,共推新法,变革盛世!”

宰相李岘起身拱手。

其余大臣重复李岘的话。

当然,一些不上道的王公,被李瑄无视。

旁边的李隆基脸色阴沉,他总感觉李瑄在嘲讽他。

天宝年间的变革不坚定,有他的责任。

如果他支持李瑄变法下去,会不会结果不一样。

李隆基在来太极殿的路上,得到一份大唐月报。

第五期的大唐月报,有一名秘书监学士借着今年的元夕节,分析李瑄曾经的名词《青玉案》。

文章直切要点,指出“众里寻她千百度”,中的“她”为太平盛世。说从作此词起,李瑄便开始谋划登基事宜。

虽然“文章大胆”,但平民百姓读了却很舒服,因为李瑄当皇帝是为生民百姓,天下太平。

最新小说: 大明铁血首辅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我不是袁术 隋朝的棋局 崇祯本纪 三国:我真的只想找死啊 大清要完 争雄十六国 抗日之大国崛起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