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一边放火一边卖柴 初三走亲,冯雨和陈慧茹今年都不出门,姜宁就和他哥一起,还有两个堂哥,一起去三个姑姑家拜年,二姑家里冷冷清清的,没有一点过年的喜庆。
二姑父脸上没笑容。
二姑还病的起不来。
二表嫂说几句就开始抹眼泪。
搞的大伙都不自在,坐了一阵就赶紧撤。
初五,姜宁和冯雪去了一趟七泽。
冯雪没出月子,只能他和冯雪去走亲戚。
在冯雨舅舅家。
许文静找机会问他:“姐夫,你过完年是不是要去澳洲?”
姜宁问道:“干嘛,你也想去?”
许文静忙不迭点头:“想啊,简直想死了,谁不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啊,姐夫你把我带上吧,费用我自理,不让你给我钱,我存了十几万呢!”
姜宁就问:“你有护照吗?”
许文静得意道:“有呢,早就办下来了。”
姜宁点头:“那行,一会把护照拿给我。”
许文静就忙跑去找护照。
正月初十,女儿满月了。
姜宁没有大操大办,在新城酒店摆了几桌席,请主要的亲戚吃了一顿。
冯雨也出门了,收拾的干净利落,带孩子去了酒店。
墨迹了一个月,小家伙总算有了名字,姜宁死了无数脑细胞,又想了七八个备选,经过妈妈大姨,爷爷奶奶的参谋评选,最后勉强选中了一个:姜甜甜。
过完满月,冯雨的月子也坐完了。
但没事基本不出门。
孕育一个生命对身体伤害有多大姜宁不清楚,但知道肯定比做普通手术的伤害大,伤筋动骨都得一百天呢,更要不说生孩子,一个月肯定不够的,至少得好好将养上三个月。
张玉兰也反复交待,让冯雨不要干活。
不要着凉。
不要劳累,总之要先把身体养好。
家里不是没有干活的人。
生孩子亏空太厉害,身体养不好将来就是一身病。
作为过来人张玉兰太有发言权了,她现在站久了腿困,脚后根发酸,扛不住感冒,腰酸背痛等等,都是生完孩子没恢复好落下的后遗症,九十年代条件不允许。
但现在不比过去了。
家里又不缺人干活,还请了护工。
当然要把身体养好。
冯雨能听的进意见,知道婆婆为她好。
于是从善如流,安安心心在家养身体。
初七过后,县城就热闹起来。
各村各镇的秧歌队进城献艺,整的锣鼓喧天,跳秧歌属于传统文化,每年都会搞,北安的有些乡镇人太少,组织不起秧歌队,但也有人多的每天都搞这些文化活动。
这几年城里也在搞,街道和社区也在组织秧歌队。
吉祥园所在的北道社区就组织了个秧歌队,小区不少没事干的妇女都报名参加,姜妈也参加了,还给赞助了一万块钱,年前没事就带着大孙女参加排练。
初八开始,几乎每天都有秧歌队到农场献艺拜年。
为何这么主动?
因为秧歌队给单位拜年可不是白拜的,得给红包。
姜宁喜欢这种活动,因此来者不拒。
北道社区的秧歌队来农场拜年时,姜宁还专门过去看他老娘跳秧歌,冯雨和冯雪也跟过去看热闹,确实挺热闹,舞龙的舞狮的还有走高桥的。
姜妈穿着一身戏服,脸上画的绿绿的。
跟一群中老年妇女跳的活力四射。
冯雨笑的腮帮子都差点抽筋。
确实非常喜乐。
跳了半个小时,上完香、拜完年。
孔芳菲给端了个大红包,秧歌队打道回府。
姜爸也不走了,带着大孙女去了食堂蹭饭。
这几天姜妈要演出,白天都是他在带孙女。
正月十五,元宵节。
城里到处都是灯,县城仿佛变成了灯城。
姜宁带着冯雨和冯雪出来看灯,北安广场人山人海那个热闹,爸妈兄嫂也来了,大伯母和二伯母两家也来了,各种小商小贩也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努力挣钱。
过了十五,县城安静了下来。
年味似乎也消失了。
快乐过后,人们又开始为一年的生计奔忙。
如果可能,估计没有几个人愿意上班。
能天天享受快乐谁愿意上班。
可生活得继续…
正月十八,北安依旧是天寒地冻。
姜宁带着从京城回来的老杨和两个表姐小姨子飞去了羊城。
从羊城飞往墨尔本。
表姐是邓小芸,小姨子则是许文静。
晚上到墨尔本,在酒店住下。
睡了一晚,第二天姜宁找了个导游带老杨和两个亲戚去逛景点,他去办交易手续,忙了几天办完手续,明天去牧场交接,许文静和邓小芸听到消息都跑了回来。
老杨自然也回来了,红光满面的。
姜宁问他:“感觉怎么样?”
老杨笑呵呵道:“还可以,感觉老外也挺热情的,在海边玩的时候,有个老外看我们东张西望的,以为我们迷路了,还主动跑过来问需不需要帮忙,感觉那些老外都活的没有一点负担,不像老家好多人都愁眉苦脸的,总之给人感觉很放松。”
许文静也赶忙附和:“是呀是呀,这里的生活节奏好慢,不像老家的大城市,人走路都急匆匆的,那些老外都非常悠闲,感觉他们好像不上班一样,整天都在游玩,街上还有耍杂艺的,也没人笑话,这要是老家,估计会被当成神经病。”
邓小芸也分享了下体会:“这里的空气都透着一股自由的味道,也没人再用那种异样的眼光看我,我喜欢这里,哎呀呀,我都不想回去了。”
姜宁客观分析:“两边的文化不一样,人文和社会环境也不同,你们只看到了这里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坏的,也别以为外面是天堂,有些行为在老家可能是习惯,但在这边搞不好会违法,还有一些区域的治安也不是那么好,去年我第一次带冯雨和冯雪过来,就碰到了老黑搞零元购,几百老黑当街打砸抢,所以还是要注意安全。”
许文静点着头:“导游说过,那些地方我们不去。”
歇了一晚,第二天驱车前往牧场。
许文静和邓小芸一路兴奋,拿着手机拍个不停。
老家还是天寒地冻,这里却在过夏天。
出了城区,到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
到处都是农场牧场,地大却人少。
厌倦了老家的内卷,邓小芸很喜欢这里的空旷。
到了牧场,牧场管理员负责跟他交接。
除了房屋圈舍等等固定资产,所有的机械设备和两万只羊都留给他,机械设备放仓库里就完事了,但那些羊却不行,得赶出去放,所以牧场的员工暂时还不会撤离。
得等他找好接收的人手,卖方的人员才会撤离。
约定时间是一个月,这部分人的薪水由他支付。
牧场员工都是老乡,姜宁没打算用这些人。
盘点了下资产,就开始招工。
邓小芸跟着他熟悉各种事务,不解的问他:“这牧场才两千万刀,还不到一个亿,光是那两万只羊就值上千万,你是不是占大便宜了?”
姜宁道:“占什么便宜,你以为人家傻啊,澳洲的羊不值钱,今年羊价拉的要死,一只羊二三十美刀,也就相当于老家一百多块钱,老家一只羊多少钱?那两万只羊还不到一百万澳元,羊要是值钱,人家干嘛卖牧场?”
邓小芸惊讶的不行:“怎么这么便宜?”
姜宁道:“这里人口才多少,羊比人都多,澳洲是全世界人均拥有羊最多的国家,市场决定价格,这玩意就跟仙灵农场的兔子一样,多了就不值钱了。”
邓小芸问:“那你买下这牧场咋挣钱?”
姜宁道:“卖草呗。”
邓小芸狐疑道:“这里到处都是牧场,你把草卖给谁?”
姜宁道:“牧场也有季节性,有些牧场到了旱季会缺草料。”
邓小芸哦了声,她对这个行业还没什么概念。
和邓小芸不同,许文静可不关心这些。
拿着手机到处拍照录像,抓住机会拍摄素材。
准备回去后三天发一期,能吃一年了。
姜宁发了招工信息,招人却有点不是太顺利。
老家是人太多,工作的机会太少,只要发个招工信息,不知道多少人会涌到农场,就像网上说的,你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澳洲不同,这地方人太少了。
招工广告打了三天,却连个打电话的都没有。
直到第五天的时候,才接到一个电话。
第十天的时候,才来了一个应聘农场经理的。
四十多岁,名叫艾维奇,一脸的风霜。
看着像个农民,不像个管理人员。
姜宁问他:“你有农场管理经验?”
艾维奇道:“当然,我以前也经营过一个农场,但是我没有足够的钱买农场,而是租的别人的地,去年牧草的价格不好,我不幸破产了,所以才会出来找工作。”
姜宁问道:“你租农场种牧草卖?”
艾维奇点着头:“是的,但是养羊我也有足够的经验。”
姜宁问他:“你希望我给你开多少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