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先驱这种短板,还是被当年的星海联邦给带偏了,先驱当年武备是配合星海联邦现有体系进行作战。
那帮星海联邦的官僚们认为,月球武装,射程至上,只要一波火炮压制就能取胜了,至于坦克那玩意,太依靠道路了。
先驱主脑宙斯吸纳了这些资料库,先驱陆军,没有履带,初级步兵食恐鸟是两条腿、陆地装甲天骑士是四条腿,天狼星导弹是八条腿的螃蟹,乃至于三本陆地终极单位捕鸟蛛也是多足状态。
卫铿揣测:在原剧情中,先驱一度妥协原因,也就是发现了自己部队科技树有致命短板,所以开始寻求对接阿修罗主脑科技,生产机械步兵
而卫铿进一步恶意揣摩先驱宙斯主脑对阿修罗主脑的情绪,不是什么同类关怀,而是想要吞并,当然在吞并前不想自己被病毒影响,所以先对阿修罗进行杀毒。
……
2618年1月3号,在天震,93号项限区域,一场决定性战役开始
薪火在空中掩护下,七百辆犀牛坦克组成突击箭头,在前面一路无坚不摧的从主干道碾压过去,随后刀锋机器人紧随其后,用粒子刀刃切断了主干道两侧的障碍物,为其他犀牛坦克的开辟更多的进攻道路,
在这机步集团的突击中,先驱大批的要塞基地被电子干扰烟雾笼罩,无法开火。陶瓷化炮塔沾满了灰色石墨粉,成了战地中无用的摆设。
先驱兵种设计,来自于联邦月球开发人员,这帮人是星海联邦的一帮“学术二代”,也就是,父辈,祖辈都是科研部门的,所以设计元件那是能搞得相当精致,但要是设计整机项目,就欠缺考虑了。
此时先驱智械麾下的多足机械部队的跨越地形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因为在平坦的道路上,多足部队本身机动速度就比履带要慢。而这次进攻就是沿着主干道打。….
倘若履带部队的机动是10,多足机械部队机动速度就是7。
并且在山地中,薪火军轻机械步兵也会穿插,进行干扰阻击,这些干练的人类基层指挥官,根据多足机甲漫步时产生的“脚步声”都能确定方位。
人类天心者会带领复仇者智械体系步兵提前跑到关键地形部署阵地。
或是设置路面陷坑,亦或是滚落巨石设置路障,
薪火的这一只只独立的穿插部队让先驱这些进入山区的部队速度只剩下1左右。
所以大部分“奇袭”的先驱机械部队被山区烂战勾引到十天后才出来。
月球的薪火指挥部通过这场大战役摸到了先驱的底裤。
朱晓燕:只要我军在五百公里战场上,随机选择一点,在一个小时内突然发起五个旅团规模以上的突击,一个来回就能稳定歼灭一波。
人理军(朱晓燕口误)回归基地进入基地纳米修复场中,只需三个小时修整后就能再度投入战场,而这种消耗战本方稳赚不赔。
…回归到大交战过程中,钱瑞慕自我救赎小剧场…
在这场大战役中,随着炮火轰炸的震动让地下塌陷。
24号先驱地下基地通道入口中,两道光芒升腾,两个展开白色陶瓷机械翼如同天使的半机械人升腾起来,这是两个钱瑞慕,相互对视。
其中阴冷的那个钱瑞瑞看着面前被拆掉半个机械身躯的善良自己,瞳孔中发出怨念,但她看到了附近,喷射蓝色火焰的五角星形态“海星”战机(薪火的轻量化空军)还是选择了撤离。
随着光圈在阴冷钱瑞瑞身上闪烁,她传送走了。
碳基钱慕慕则是在“粒子束”对波的爆炸后,破碎的机械身躯抱着腿靠在墙壁上。
一旁穿着宇航服戴着透明罩头盔科学家和军事人员见到“救命恩人”倒在这,帮不上忙很是焦急。
不过薪火的一个机械团赶过来了,将钱慕慕送到维生舱,同时派遣装甲车带这些月球科学家们撤离。
月球战役末期,当先驱扣押的科学家人质返回后,地球上星海联邦的媒体仿佛什么都没看到,他们全部在眼下和帝国在北亚的战争。
卫铿:不挺好的,就怕圣母婊来为月球智械说话。
…月球游子归来分割线…
2619初,地球上薪火军所有基地都进行了军事升级,
北亚黑龙屿(库叶岛),薪火军的基地中装甲仓库中,由薪火军方改造的“收割者”已经待命,身高五米,重七点五吨,手持不再是巨大震荡刃镰刀,而是利剑。
这把粒子震荡刃在实验中,能对而重装甲,炮塔连接处,机械传动等脆弱部位,造成巨大破坏,——这剑术都是卫铿风格!
被解救的星海军事专家陆云,刚刚从月球返回地球的他正在做康复训练。
旁白:这个陆云是真货(粟米位面星海联邦军官位面原型)
陆云在健身器械上看着玻璃窗外,基地中改版的“收割者”亦可以叫做“剑舞者”通过空间折跃打开短途空间门,用十五米的粒子光剑捅穿了的靶船,不自禁的屏住呼吸,
旁白:在靶船侧面,随着空间门打开,明亮色的粒子刃凭空出现,如同切蛋糕一样在吃水线下方划出来一个巨大切口
这类武器在月球战场上大发神威,尤其是在山区狭窄道路区域。由于先驱陆军都是非轮式,跑的慢,逃不掉,往往是被这种“金甲机器人”挥出的剑芒闪烁,这些四足机甲都是先接触不良一样摇摇欲坠,最后碰到地面才迸射出内部锂电池破碎的爆炸火光。
陆云正在看着战争武器,肩膀被拍了拍,他回头一看,是一位目光和善的薪火军官。
卫铿看着这个老朋友,嗯,自己在诸天位面探索的时候,很早就认识他了。
粟米位面的时候,他是带着基地隧穿而来。而现在,在这原时间线上,现在他是剧情人员。
卫铿向他说到:“你好,第一次见面,很高兴与你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