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科学家们的判断,但和真实的情况显然是有巨大的差距,他们所在的这片四维空间之中的确是有物质丰富的地区,但并不是他们现在所在的这片区域,而是更向内部,还有四维生物的文明残留的区域。
现在,通过在太空之中收集物质,终于在生态滚筒之中重新将工业体系推进到了纳米材料的级别,到了这个等级之后,生态滚筒的能源也就不再需要依赖于飞船内部的聚变反应堆了,有能力搭建生产出属于自己的可控核聚变反应炉。
随着倒计时到了最后一秒,一股无形的中子风暴,从生态滚筒中释放出来,而在太空之中,则有无数的质子因此而开始了四维展开,太空中就像是炸起了无数爆米花一样,膨胀开了一个又一个银色的金属球,金属球大小不一,大的有十几米大,小的甚至肉眼都不可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也逐渐认定了他们所在的这片区域应该是四维空间之中一片物质相对充足的地带,在这里他们可以寻找到大量的元素,而这些元素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他们所需要的。
“次级可控高能粒子生产系统,准备启动!倒计时,十!九!……”
这距离十的二十三次方,已经只差八个数量级了,而这里几乎每个小时就能完成一轮的生产,四天的时间就能提升两个数量级。
但随着激光的牵引,在太空之中原本显得混乱无比的他们,开始在第四个坐标轴上缓慢移动,转变为统一的大小,并且被固定在每一个晶体与晶体之间的空隙。
在这两个世界中,集群都有着非常庞大的生产力。供应这点物资毛毛雨了,他们被散落的扔在了四维空间之中,然后就会被当做矿物开采出来,最终被人类所利用。
生态滚筒带着成员们缓缓前进,在四维空间中的指定地点停靠下来,已经预留好的生产设备,从与生态滚筒相互垂直的坐标轴,穿透墙壁直接进入生态滚筒之中,和内部的生产线连接在一起,完成了组合。
这片晶体所覆盖的三维空间,边长足有百里,如果立体起来的话,就是十的十五次幂,如今的舰队就可以以这个规模,对可控高能粒子进行生产。
彼此之间的间隔只有不到一米,这就是生产线了,并没有人们想象之中的工厂,没有反应炉,也没有机械手,生产所依靠的就是这样一个个晶体,还有晶体之间的激光。
而生态滚筒的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都被这样的像是萤火虫一样的绿色荧光围绕,而他们则像是军队一样排列整齐。
未来可能会占据数千里的范围,甚至数个天文单位的位置。
毕竟飞船的体积是有限的,带上全套的工业系统,质量就太大了,根本加速不起来。
而这段时间他们所获得的物资,其实都是蓝诺通过空间门从漫威世界和遮天世界搬运过来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关键物资的支援,科考队才能够建立起如此庞大的生产基地,才能不断的扩大产能。
广播循环播放着,生态滚筒中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克隆体纷纷停下了手头的工作,快速来到了距离最近的乘员舱,那是生态滚筒进行加速飞行的时候,保证他们不会因此而坠落的保护区。
如果能够达到十的二十三次幂,大概就能有相当于自然界中一百克的质量,如果进行三年的生产的话,虽然还无法达到这个层次,但所有的可控质子加在一起的质量已经接近了零点一克。
如今的生态滚筒中,已经实现了初步的纳米材料的自生产,飞船是没有自主生产纳米材料的能力的,只有携带的成品的纳米材料,在生态滚筒实现这一功能之前都是用一点少一点。
说话之间,蓝诺控制着可控高能粒子,在自己的面前汇聚,化为了一个圆环的形状,在圆环的中心,顿时就绽放出了一道纯白色的光柱,命中在了远处工厂排放出来的一大块残骸上,将那一块直径足有五十多米的残骸烧的直接融化。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科考队的成员就好像是在玩一款生存游戏一般,一个个开着飞船在四维空间中穿梭,寻找四维空间中的物质,然后汇报自己的坐标,汇报完坐标之后,就会有托运飞船来到他们的位置,将相关的物资托运回生产基地。
飞船朝着四维空间的入口方向飞去,与三维空间之间的交界面呈现为一种全反射的银色,随着飞船彻底进入四维空间,在三维空间中对他进行观测,便已经看不到了。
在智能晶体的飞快自我复制下,生态滚筒周围的生产阵列已经越来越大了,边长已经逐渐达到了一千公里。而这只花了半年的时间。
如果人类的技术成熟,对四维空间的学模型了解的更加深刻的话,其实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只要把生产线朝着第四个坐标轴挪移,生产可控高能粒子需要的大量空间就可以向四维要。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算是从现在开始就不扩大所占据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中也能够将每小时的产量提升到十的二十次幂。
“但这点能量,在星际文明之间的战场上依旧微不足道,我们需要更加科学的手段才能让我们发挥出可控高能粒子的真正力量。”
【未完待续】
求收藏,求推荐票~
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