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保亲自把圣旨送到了内阁,并且重申了陛下的主张,但是张居正十分罕见的再次封驳了皇帝的圣旨,态度十分的坚决,王崇古直接溜了,借口西山煤局、两座毛呢官厂有庶务处理,跑去了西山煤局,万士和与王国光都赞成了张居正的决议。
“那就暂时不放了,等朕批完了奏疏,再廷议研究研究。”朱翊钧看着再次被封驳的奏疏,没有强硬的往下推行。
内阁态度如此强硬,显然是有自己的理由,朱翊钧也很忙,等忙完了这一阵再做研究就是了。
“陛下,潞王殿下到了。”一个小黄门急匆匆的跑了进来,俯首说道。
“宣。”
按制,潞王明天应该才到,但是潞王这个人,向来不按常理出牌,所以皇帝下榻通州的消息到了京师之后,潞王就着急忙慌的冲到了通州,这留守,多一刻都不想做!
“拜见皇兄,皇兄圣躬安!”朱翊镠入门就跪,直接把留守的印绶托在手中,大声的喊道:“皇兄,臣弟幸不辱命,没有给陛下捅娄子,现在陛下回京,臣弟送还留守印绶。”
“免礼吧,活宝一个,你看看你给朕留了多少奏疏!”朱翊钧看着活宝一样的潞王,也不能把他怎样,禁足反而遂了他意,至于更重的惩罚,李太后还在,就不可能,而且潞王干的真的不错。
“这不显得臣荒唐,皇兄能干吗?”朱翊镠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混不吝的回答着。
朱翊钧笑着问道:“皇叔,知道朕回来了吗?”
“知道,但我估计皇叔压根就没注意自己多了颗监国的印绶。”朱翊镠一脸无奈的说道:“皇兄,你可不能说我不爱干活啊,皇叔比我还懒,就一次倭寇觊觎我朝水肥,皇叔出席了公审,之后皇叔再也没出现过了。”
怠政第一名,不是朱翊镠,朱翊镠至少还处理庶务,那真正监国的朱载堉,对国事就是四个字,不管不顾。
朱翊镠怀疑,北虏打到城下的时候,朱载堉才会多看一眼,主要是怕战火毁了他的研究。
“行了,别在这儿白话了,还了印绶就回吧,我这还有一车的奏疏等着批!朱翊镠,批完这一车,朕还有两车!”朱翊钧一想到以车计量的奏疏,就是头疼无比,如果有的选,他也不想干活。
朱翊钧看着堆积如山的奏疏,就是一阵头疼,开始了上磨。
德王朱载堉没有忘记这是陛下回京的日子,即便是他忘了,也有人会提醒他,大明皇家格物学院,也是有行政人员的,德王带着满朝文武赶到通州交还了监国印绶,代表着政权再次交还给了陛下,李如松将振武将军印,交还给了陛下,代表着军权再次回到了陛下手中。
九月二十九日,大明皇帝的车驾驶入了通和宫,至此,南巡彻底结束,中书舍人在万历起居注上写道:圣天子回京,紫微星归正。
自古以来,皇帝离开了中枢,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儿,紫微星归正,代表着大明朝政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让群臣们欣喜若狂的是,经历了几个月休假,大明皇帝并没有懈怠,一如既往的高效,把之前潞王积欠的所有庶务奏疏,全部在三天内处置结束。
朱翊钧批完了奏疏,靠在椅背上,生无可恋,这三车的奏疏,真的是累人,他把留给潞王的那一套印章都拿了出来,才快速处理完了积欠的政务。
“放还是不放,现在有点麻烦了啊。”朱翊钧靠在椅背上,看着张居正慷慨陈词的一篇奏疏,十分的头疼。
这三天廷议的内容,除了朝中庶务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关于潞王羁押的案犯,是否无罪释放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近乎于无解,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大明好,凭什么就听你的?
以皇帝为首,留在京师的廷臣,曾省吾、沈鲤、陆光祖等人,认为应该放人,以张居正为首,南巡的廷臣,万士和、王国光坚持要杀人,双方的理由都非常的充分,都是为了大明好,都是为了新政好。
若是有人为了一门私利,这事反倒是好办,可坏就在了都是为了大明好。
张居正直接明明白白的说,陛下对风力舆论上的宽容,纵容了这些年反贼的声量,无论如何,都需要借着这个事儿,全面清算一番,让他们知道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而朱翊钧则不觉得他们的危害,已经大到了要杀人的地步,鼓噪两句风力罢了,天塌不下来,捂嘴是一种无能的行为,有问题就积极改正。
双方都是固执己见,这件事就这么架了起来,不好解决。
张居正老了,他怕的东西越来越多。
冯保低声说道:“陛下,臣倒是有个想法,且关着吧,关个三年五载的,也算是严惩了,还缺这几百号人的口粮不成?”
既然解决不了,那就搁置,等到张居正发现陛下没有因为风力舆论影响对新政的支持时,再放不迟。
“不是办法的办法了。”朱翊钧在放和不放的问题上,选择了‘和’,不说放,也不说不放,就这么先关着,搁置争议,没必要为了这点小事,争执不休。
朱翊钧眼里是小事,可在南巡的廷臣眼里,这可不是小事,南衙的风力舆论,让本就保守的廷臣,更加保守了,生怕北衙的风力舆论变成南衙那样不堪入目。
保守的廷臣认为,南衙的风力舆论过于自由了。
“陛下,天气转冷,前陕西巡抚石茂华,怕是就这几天了。”冯保提醒陛下,又有重臣要离世了。
石茂华,是大明西北柱石,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石茂华扛起了西北的一片天,作为朝中复套派的中流砥柱之一,石茂华带病也要到绥远去看看,到河套平原去看看,兰州毛呢厂、陕甘宁三地迁徙军户入绥远、甘肃设省、大明重开西域等大事里,石茂华都是中坚力量。
天气转冷,多挺了一年的石茂华身体每况愈下,甚至连迎接圣驾的典礼,都未曾参加。
“没有办法了吗?”朱翊钧情绪不高,低声问道。
“大医官们,尽力了。”冯保回答道。
“明天去看看吧。”
次日清晨,朱翊钧一如既往的召开了廷议,廷议之后,立刻去了讲武学堂,石茂华在京有别苑,是皇帝赏赐的,忘记了是哪次抄家所得,一个三进出的大宅,但石茂华平素都住在讲武学堂,离学舍更近,他喜欢听军兵晨练的号子声。
“无计可施吗?”朱翊钧来到了讲武学堂的官舍前,看到了等候的李时珍和陈实功,询问着石茂华的情况。
“陛下,药石难医了。”李时珍俯首说道。
“进去看看吧。”朱翊钧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走了进去。
“石总督,陛下来了。”随扈在石茂华耳边低声的说道,扶着石茂华站起来要行礼,朱翊钧摆了摆手,示意不必多礼。
“陛下?”石茂华已经有点认不清人了,看了很久,才确认了眼前的人,真的是皇帝。
“是朕,朕从南衙回来了。”朱翊钧坐到了石茂华的面前,温和的说道。
人老了,也病了,话说的也不是很清楚了,甚至是断断续续,朱翊钧很有耐心的和石茂华说着话。
“人呐,都贪心,以前时候,心心念念着复套,陛下殚精竭虑,终于复套了,这又念起了重开西域。”
“陛下,你说,这胡杨树能种到西域去吗?”石茂华断断续续的说完了这句话,他也有自己的意难平,他还记得,记得他希望能把胡杨树种到西域去,那是汉唐旧地。
“能,朕承诺过的。”朱翊钧十分确信的说道:“一定能,无论多久。”
“好好好。”石茂华有点累了,靠在了椅背上,连说了三个好字,半歪着头,看向了西边,似乎想要看穿万里河山,看到广袤的西域。
官舍之内,十分的安静,没有人说话,所有人连呼吸都压制了一些。
李时珍深吸了口气走上前去,低声说道:“陛下,石总督,走了。”
“朕知道。”朱翊钧攥紧了手,用力的点头说道:“朕知道,朕再坐一会儿。”
良久之后,朱翊钧才低声说道:“石总督,朕答应过你的,重开西域,朕素来说到做到,礼部给谥,官葬西山吧。”
朱翊钧第一次见石茂华是万历四年,那年接见的外官就是他,那时候,石茂华一心想要复套,甚至对着皇帝说,只要能复套,哪怕不重开西域也能守得住。
但事实就是石茂华说谎了,久在西北的他很清楚,不重开西域,河套根本守不住。
政治是有惯性的,为了收复、王化河套,大明付出了极高的沉没成本,重开西域,已经成为了共识。
朱翊钧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
皇帝回京后,盼望着甘霖的朝臣们,没有等到皇帝特赦宽宥被羁押的意见篓子,这件事就这么搁置了,这在政治里是常有的事儿,比如胡宗宪死后,徐渭就被关了七年。
这种冷处理,意味着被边缘化,这是最危险的,因为没人再在意。
请:wap.xshuquge.com